公告栏

《石油学报》成功举办第二期线上学术讲座

      8月24日8:30-11:30,《石油学报》编辑部以线上直播形式成功举办第二期线上学术讲座,约10000名科研人员通过《石油学报》视频号、腾讯会议和蔻享学术平台观看直播。举办线上学术讲座以促进学报作者与读者之间快速交流与学习、扩大刊发论文学术影响、推动优秀论文更好宣传推广为初衷,编辑部邀请近期刊发的高影响力论文的作者以视频直播形式,以论文刊发内容为基础,展示论文相关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认识,逐步打造《石油学报》学术讲座品牌。第一期线上学术讲座于6月21日成功举办。

      第二期学术讲座主讲嘉宾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朱筱敏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姜在兴教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朱如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蒲春生教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冯周高级工程师和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朱逸青高级工程师。讲座视频均已在《石油学报》视频号发布。


      层序地层学在全球性或区域性沉积盆地地层单元、沉积体系时空分布和沉积矿产预测及勘探开发等领域提供了地质综合构型,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受到广泛欢迎。30多年来,层序地层学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陆相盆地层序形成控制作用,断陷、坳陷和前陆湖盆层序地层构型与砂体分布,陆相湖盆层序地层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朱筱敏教授系统回顾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简史,认为未来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应该重点关注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层序地层构型、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标准化、研究程序规范化、层序与源-汇系统关系、层序与滨线迁移轨迹关系、不同地层叠加样式与滨线轨迹关系、深水层序地层学、层序构型与数值模拟等发展方向,以更好指导能源勘探开发应用研究。

论文链接: 

朱筱敏, 王华, 朱红涛, 邵龙义, 纪友亮.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及发展关注[J]. 石油学报, 2023, 44(8): 1382-1398.

Zhu Xiaomin, Wang Hua, Zhu Hongtao, Shao Longyi, Ji Youliang.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focuses of continental sequence stratigraphy[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23, 44(8): 1382-1398.





      我国页岩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相较于美国海相页岩,我国陆相页岩油气甜点的物质组分多样,形成机制复杂,甜点类型多元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姜在兴教授针对中国陆相页岩油气沉积类型多样、储集空间复杂及储层成因机理不清等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结合近年来所开展的陆相页岩油气沉积储层方面的地质研究工作,根据成因机制,建立了陆源、内源、火山、热液和混源5种页岩甜点类型的成因模式。讨论了天文旋回对页岩沉积储层的约束,认为天文旋回通过控制陆源、内源旋回,进而控制细粒沉积岩的沉积、分布与演化,系统阐述了基于米兰科维奇天文轨道周期的高频旋回地层学研究方法,并在高频旋回地层对比基础上,提出了陆相深水细粒沉积岩微相平面工业化制图的方法,对于评价预测有利的页岩油气沉积储集岩相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探讨了陆相细粒沉积岩的成岩演化过程及储集空间发育机制。认为有必要开展常规-非常规储层的粗细粒一体化沉积作用和展布规律分析,加强有机-无机耦合反应研究,应综合不同方法建立泥页岩层序地层格架。

论文链接:

姜在兴, 张建国, 孔祥鑫, 谢环羽, 程浩, 王力. 中国陆相页岩油气沉积储层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 石油学报, 2023, 44(1): 45-71.

Jiang Zaixing, Zhang Jianguo, Kong Xiangxin, Xie Huanyu, Cheng Hao, Wang Li.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and gas deposition and reservoirs in China[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23, 44(1): 45-71.         



      “甜点”评价是目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非常规油气规模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朱如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系统阐述了“甜点”概念的内涵,认为“甜点”评价参数的选择和取值标准更加多样化和地区性。中国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不同类型页岩油的富集规律和主控因素差异明显,目前常用的页岩油“甜点”评价参数包括TOC、Ro、孔隙度、脆性指数和裂缝指数。朱如凯教授分享了关于页岩油分类的思考,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页岩油储层的研究历程,认为在页岩油研究与实践中不能混淆原油和储层的概念,阐述了“基质型页岩油”“夹层型页岩油”“纯页岩型页岩油”“中低熟与中高熟页岩油”等术语的思考与应用建议。分享了关于页岩油富集层优选的思考,包括TOC、Ro指标的适应条件,纯页岩型页岩油的中高TOC与高TOC页岩段哪种更为有利?以及巨厚页岩油层如何划分?提出混合型(包括互层型、混积型)和纯页岩型的页岩油岩性组合分类方案及不同类型岩性组合的“甜点”优选建议。

论文链接:

孙龙德, 赵文智, 刘合, 朱如凯, 白斌, 康缘, 张婧雅, 吴松涛. 页岩油“甜点”概念及其应用讨论[J]. 石油学报, 2023, 44(1): 1-13.

Sun Longde, Zhao Wenzhi, Liu He, Zhu Rukai, Bai Bin, Kang Yuan, Zhang Jingya, Wu Songtao.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sweet spot” in shale oil[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23, 44(1): 1-13.



      中国致密油资源潜力巨大,技术可采资源量达18.06亿吨,以陆相沉积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较差、压力系数较低、埋深差异大,开发难度大。我国致密油藏多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衰竭式开发,水平井产量递减快,一次采收率不足10%,经济有效开发面临着能量补充难、产量递减快、一次采出程度低等挑战,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是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稳产的关键。注水吞吐是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补充地层能量实现稳产的一种经济有效技术途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蒲春生教授从渗吸采油微观机理以及压力对渗吸排油影响两个方面对注水吞吐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系统总结了储层性质和工艺参数对注水吞吐采油效果的影响。为了提高注水吞吐的开发效果,目前主要形成了化学处理剂辅助注水吞吐技术、大排量注水强化注水吞吐技术和水平井同井缝间异步注采技术3种改善注水吞吐开发效果的技术。进一步通过总结注水吞吐油藏数值模拟和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成果,分析矿场实践经验,提出了中国致密油藏注水吞吐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论文链接:

蒲春生, 康少飞, 蒲景阳, 谷潇雨, 高振东, 王永东, 王凯. 中国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J]. 石油学报, 2023, 44(1): 188-206.

Pu Chunsheng, Kang Shaofei, Pu Jingyang, Gu Xiaoyu, Gao Zhendong, Wang Yongdong, Wang Kai.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water huff-n-puff technology for horizontal wells in tight oil reservoirs in China[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23, 44(1): 188-206.



      与北美地区的海相页岩油相比,中国陆相页岩油普遍具有岩石矿物成分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单层厚度薄和岩性岩相纵向变化快等典型特点,测井岩性识别、储层参数精确计算及品质精细划分难度极大,这给测井准确评价页岩油“甜点”带来了巨大挑战。针对目前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和渤海湾等盆地页岩油勘探区域测井评价遇到的诸多难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冯周高级工程师重点讨论了以四维数字岩心、实验室多状态二维核磁共振及井场移动式全直径岩心核磁共振为代表的页岩油岩石物理实验新方法和以元素测井矿物组分高精度计算、电成像沉积构造识别、水平井解释及压裂效果评价为代表的处理评价新技术,并以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构建了中国陆相页岩油测井评价方法体系,展现了近年来页岩油测井评价技术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论文链接:

李宁, 冯周, 武宏亮, 田瀚, 刘鹏, 刘英明, 刘忠华, 王克文, 徐彬森. 中国陆相页岩油测井评价技术方法新进展[J]. 石油学报, 2023, 44(1): 28-44.

Li Ning, Feng Zhou, Wu Hongliang, Tian Han, Liu Peng, Liu Yingming, Liu Zhonghua, Wang Kewen, Xu Binsen. New advances in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for well logging evaluation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in China[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23, 44(1): 28-44.



      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锁定五峰组—龙马溪组为最有利产层,提出了一批页岩气富集高产理论,形成了集地质评价、开发优化、优快钻井、体积压裂、工厂化作业、清洁开发等为一体的勘探开发技术,探明了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页岩气大气田。时值中国页岩气勘探发展的重要节点,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朱逸青高级工程师系统回顾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程、梳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在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上的成果认识、展望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对推进盆地海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有积极意义。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经历了4个阶段:评层选区找目标阶段;浅层至中—深层先导试验阶段;浅层至中—深层示范区建设阶段;浅层至中—深层上产、深层评价、常压页岩气评价、立体开发评价、超深层和新层系探索阶段。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的沉积条件优越,深水陆棚相高有机质含量页岩呈连续稳定分布;页岩气主要赋存在有机孔隙中,页岩储层在纵向上集中发育,连续厚度大;川南地区和川东南涪陵区块的构造相对简单,气源持续补给、远离古/今剥蚀区和大型断裂逸散区是页岩气富集保存的有利区;目前,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资源量为33.19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为9.4%,勘探潜力巨大。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资源丰富,除五峰组—龙马溪组外,4500m以浅还存在多套海相页岩气后备勘探层系;寒武系筇竹寺组、二叠系吴家坪组和大隆组为战略突破层系,其中,筇竹寺组页岩气有利区主要分布在裂陷槽内和槽缘的威远—资阳一带,预测资源潜力达1.40万亿立方米,吴家坪组和大隆组页岩气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川北剑阁—南江一带、大竹—开江一带和盆地东南缘的利川地区,预测资源潜力达0.91万亿立方米;须家河组一段为战略准备层系,页岩气有利区主要分布在雅安—邛崃一带,预测资源潜力达0.88万亿立方米

论文链接:

姜鹏飞, 吴建发, 朱逸青, 张德宽, 吴伟, 张芮, 吴喆, 王青, 杨雨然, 杨雪, 伍秋姿, 陈丽清, 何一凡, 张娟.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富集条件及勘探开发有利区[J]. 石油学报, 2023, 44(1): 91-109.

Jiang Pengfei, Wu Jianfa, Zhu Yiqing, Zhang Dekuang, Wu Wei, Zhang Rui, Wu Zhe, Wang Qing, Yang Yuran, Yang Xue, Wu Qiuzi, Chen Liqing, He Yifan, Zhang Juan. Enrichment conditions and favorable area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ine shale gas in Sichuan Basin[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23, 44(1): 91-109.




用户登录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访问总数:

今日访问:

当前在线:

请使用Edge、Firefox、Chrome 浏览器登录系统。如果使用其他浏览器,请查看使用帮助